涂片显微镜检测尿红白细胞的分析研究
尿沉渣分析仪及涂片显微镜检测尿红白细胞的分析研究
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 尿液分析;尿沉渣定量分析仪;显微镜镜检;红细胞;白细胞
尿沉渣显微镜检测,是将新鲜尿离心后,经显微镜检查尿沉淀物中各种有形成分的检查方法,尿沉渣镜检查尤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、疗效判断、预后估计等有参考价值。但是,尿沉渣检查结果仍应与尿理学、化学检查结果相互参照,并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,才能得到客观、准确的评价。
1 尿沉渣实验室检查方法
用一次性尿杯取晨尿中段尿液10ml左右,先用干化学测定,再对尿液以500/r离心5min,再倾斜45°吸去上清液,留剩余沉渣尿液0.2ml,混匀后吸沉淀物约20μl,滴入载玻片上,先用低倍镜(10倍目镜×10倍物镜)观察全片,再用高倍镜(10倍目镜×40倍物镜)仔细观察,细胞成分需观察10个高倍视野,管型需观察20个低倍视野。
2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注意事项 临床实验室
2.1 标本问题 尿沉渣镜检通常推荐采用晨尿,原因是晨尿最浓缩、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有形成分的情况。近年,有学者提出采用晨间第二次尿液,即留取早上8~9点钟尿液,避免因标本室温存放时间过长、细菌生长、蛋白分解、氨升高而使细胞、管型等有形成分破坏。
2.2 染色问题 甲苯胺蓝染色有助于细胞、管型的鉴别,易于观察管型及细胞核的结构,防止漏检;苏丹Ⅲ染色易于识别脂肪变性细胞、脂肪管型等,巴氏染色易于识别各种上皮细胞,但操作复杂,过氧化物酶染色易于区别粒细胞及上皮细胞管型。有的认为尿沉渣检查不必染色,因为有些染液会引起溶血,或因大量染液而稀释标本。
临床实验室
2.3 显微镜检查和结果报告问题 显微镜检查应在较弱光线下进行,这样比较容易观察管型(如透明管型)和异形红细胞,所有的显微镜检验结果必须和理学、化学检验结果符合,若存在不一致的结果,应进行复核。
3 各种尿沉渣成分主要临床意义
正常人尿沉渣中可见少量红细胞、白细胞、上皮细胞、结晶、黏液丝等,但罕见透明管型。在患者尿水中还可见细菌、滴虫、肿瘤细胞、病毒包涵体等。尿中红细胞增高见与肾性疾病、肾结石、肾盂积水及下尿道疾病、恶性高血压及尿路出血等。尿中白细胞增加多考虑肾盂肾炎、泌尿系统有炎症(如尿道炎、肾结核等),同时也可见于病毒感染。管型为病理尿中最重要的成分,是肾损害及损害程度的证据,管型增多提示肾小球肾炎、肾功能减退。结晶见草酸钙,同时伴有红细胞时则应怀疑有尿结石的可能。细胞管型见于感染性炎症,肾病综合症及肾小球肾炎、肾盂肾炎等讨论
4 讨论
尿中有形成分以往主要依靠显微镜检测,由于传统的镜检法结果差异较大,许多学者都推荐使用尿沉渣分析仪,以XX个/ul报告。随着尿沉渣分析仪的使用,较好地解决尿沉渣定量测定的问题。尿沉渣分析仪具有标准定量、视野清晰、快速安全、使用成本低的特点,但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是尿常规重要内容之一,是泌尿系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观察的金标准,也是经典手工法,往往仪器得出的异常结果靠显微镜来验证、校准和补充。
5 尿沉渣检查评价
尿沉渣检查涂片法简单方便但不规范、阳性率低;离心法敏感,检测阳性率高,是目前建议的常规检测法,但需标准化。